戊戌政变过后炒股票怎么用杠杆,守旧派中的徐桐和崇绮突然间变得异常活跃。两人似乎如脱缰的野马,四处奔走,积极向慈禧进言,强烈要求更换皇帝,尤其是崇绮,他的动静可谓是愈加急切。
崇绮与慈禧之间,历史恩怨深重。回顾同治皇帝在位时,崇绮是同治皇后阿鲁特氏的父亲,因而一度享受了无上的荣光,地位尊崇,俨然成为了朝中的大人物。然而,随着同治帝早逝,阿鲁特氏在慈禧的压力下遭遇了非人的待遇,最终死于非命。正因如此,崇绮与慈禧之间的恩怨结下了仇恨,变成了势同水火的敌人。
当慈禧支持光绪继位后,她曾对朝臣许下一个承诺,若未来光绪有子嗣,将会把孩子过继给已故的同治帝,让同治成为孩子的“亲父”。这承诺看似是出于对同治皇帝的尊敬,但实际上也为崇绮的野心提供了机会。如果慈禧废除光绪并另立新君,那么新帝也必须过继给同治,崇绮作为同治的岳父,便有机会再次站上权力的高峰,恢复当年国丈的尊崇地位。为此,崇绮决心不惜一切代价,采取一切手段。
为了协助慈禧减轻烦忧,徐桐和崇绮可谓是费尽心思,精心策划了废除光绪后的具体安排。“老佛爷,您不是想换帝吗?我们建议将光绪降为亲王。”他们提出的方案是,将光绪降格为亲王,而同治皇帝本家的醇亲王已经由载沣继承,因此便计划单独册封光绪为“第十三个铁帽子亲王”。至于其名号,他们也有了主意,叫“昏亲王”,待光绪去世后,再加上“昏德亲王”的谥号。想想看,几百年前,满洲的祖先曾称宋徽宗为“昏德公”,如今几百年后,这样的名号差点落到光绪身上,岂不是历史的讽刺?
展开剩余66%看似简单的建议,却隐藏着无数的算计。那些提出废立皇帝之议的守旧派人物,眼见光绪皇帝失势,便如嗜血的猛兽,毫不犹豫地加害于他。然而,单靠崇绮与徐桐的两人之力,虽然可以在宫中掀起风波,但很难撼动大局。真正的幕后推手,乃是端郡王载漪。载漪心怀野心,急切想要将自己的儿子溥儁推上皇位。
溥儁这个人选,慈禧并不反感,甚至有些欣赏。溥儁的生母是慈禧的亲侄女,这使得他在慈禧心中占有一席之地。而且溥儁的血统也符合继位的要求,他是道光皇帝的曾孙,年仅14岁,正好符合慈禧的选帝标准。于是,慈禧便悄然萌生了立溥儁为帝的念头。
然而,消息一经传出,地方督抚们立刻反应强烈,纷纷表示坚决反对。最先站出来的是两江总督刘坤一,他毫不遮掩地表示:“君臣之名已定,国内外之口难以回避,敢再废立?若废帝立新,江南士民必定起义!”这等于明言:“若真废帝,我必当勤王!”实际上,刘坤一所说的起义,不过是为自己争取机会,借此威胁慈禧,公开表露出其不满。
紧随其后的,是两广总督李鸿章。李鸿章愤怒地指责荣禄:“如今已是何年何月,您竟敢鼓动太后废立皇帝?您心中岂不清楚,若真如您所言,朝廷必定动荡,各国公使必然不满,地方官员更是群起声讨。您要明白,这将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!”虽然李鸿章话锋指向荣禄,实际上他的矛头直接指向慈禧,“太后您再这样胡作非为,恐怕大清不保!”
不仅南方的督抚站出来反对,就连洋人也无法容忍这一举动。他们直接质疑:“您凭什么废掉光绪?”慈禧则冷冷回应:“废立之事关我大清内政,与你何干?”然而,洋人并不示弱,反而直言:“废帝固然是贵国内政,但新帝一旦立定,我们不一定会承认。”如此一来,慈禧便发现自己在国际上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。
面临地方督抚的坚决反对,甚至连洋人也出言不逊,慈禧陷入了沉思。她深知,若硬是废帝,可能引发连锁反应,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。然而,若放弃废帝的计划,又未免心有不甘,左右为难,陷入两难的境地。
就在这种充满复杂局势的背景下,慈禧不得不重新审视废帝的计划。面对来自内外的压力,如何抉择,便成了摆在她面前的难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